山西太行洪谷國家森林公園于2016年底全票通過國家林業局專家評審,2017年1月20日國家林業局下發林場許準[2017]11號行政許可決定,準予設立并定名為“山西太行洪谷國家森林公園”。森林公園地處山西省東南部,位于太行、太岳、中條三大山系銜接處,公園由太行洪谷、龍崗和山辿巖三個片區組成,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2°02′15″——112°13′08″,北緯35°26′32″——35°44′13″之間??傄巹澝娣e2039.53公頃,其中太行洪谷片區710.07公頃,山辿巖片區465.55公頃,龍崗片區863.91公頃。
公園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7.87%。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據統計,園內共有植物1270種,隸屬于133科523屬,有國家Ⅰ級保護植物南方紅豆杉,國家II級保護植物連香樹、野大豆;陸生脊椎動物4綱28目87科347種,國家I級保護動物8種,有原麝、黑鸛、金雕、大鴇等,國家Ⅱ保護動物共39種,有大鯢、蒼鷹、黃嘴白鷺等。
2017年12月20日,入選“中國森林氧吧”。
山西太行洪谷國家森林公園于2016年底全票通過國家林業局專家評審,2017年1月20日國家林業局下發林場許準[2017]11號行政許可決定,準予設立并定名為“山西太行洪谷國家森林公園”。森林公園地處山西省東南部,位于太行、太岳、中條三大山系銜接處,公園由太行洪谷、龍崗和山辿巖三個片區組成,地理坐標介于東經112°02′15″——112°13′08″,北緯35°26′32″——35°44′13″之間??傄巹澝娣e2039.53公頃,其中太行洪谷片區710.07公頃,山辿巖片區465.55公頃,龍崗片區863.91公頃。
公園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7.87%。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據統計,園內共有植物1270種,隸屬于133科523屬,有國家Ⅰ級保護植物南方紅豆杉,國家II級保護植物連香樹、野大豆;陸生脊椎動物4綱28目87科347種,國家I級保護動物8種,有原麝、黑鸛、金雕、大鴇等,國家Ⅱ保護動物共39種,有大鯢、蒼鷹、黃嘴白鷺等。
森林公園主體片區太行洪谷,是五代后梁畫家荊浩故里,也是其隱居地。位于歷山北麓,屬溫暖濕潤季風氣候,是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的交匯處。公園內谷深峰秀,溶洞成群,灌草叢生,林木參天,更有清泉飛瀑、珍禽異獸,自然風光秀麗。有山-潭-溪-瀑-洞-谷-峰-林-寺-村等資源的完美組合,使得森林公園成為華北地區少有的集雄壯奇秀于一體的山水景觀。主要景觀有:十三潭、南陽仙洞、望佛橋、神鉦山、大巖扉、天井等。山辿巖片區地植被茂密,地域寬廣,樹種豐富,有“天然氧吧”的稱號,風景優美,游人身臨其中,才聞空山鳥語,又聽林濤隱隱。即可感受綠樹層林,落日氣清的閑恬野趣,又可獨享霧余水畔,爽氣撲面的淡淡靜謐。龍崗片區主要由碧峰公園、龍崗公園及其北面大片林地組成,被列為“沁水古十景”之一的碧峰公園,滿山溝壑,堆青疊綠,聚芬散芬,古人譽為“碧峰聳翠”。與碧峰山東西相望的龍崗山,滿山松柏,蔥郁森秀,龍崗古塔矗立,沁水縣政府于2014年開始了龍崗公園建設,目前工程已完工,主要核心景觀有兒童娛樂場地、籃球健身場地、文化軸廣場、主觀景臺等。
山西太行洪谷國家森林公園不僅以奇峰、溶洞、地下河稱奇,又以獨特的天象、氣候等稱絕。一年四季皆為旅游勝地。并且這些景觀被賦予了傳奇色彩、嫘母植桑養蠶、舜耕歷山等傳說,教導當地人安生立命;碧峰寺、青禪寺等宗教文化,教人積極向善;荊浩故里遺址等,更賦予太行洪谷森林國家公園以豐富的內涵。公園已累計完成投資2.3億元,公園設施日臻完善,景區面貌煥然一新,為國家森林公園的建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沁高、陵侯高速以及迎白旅游公路的陸續通車,為森林公園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開發環境。
位于山辿巖片區南渠村東南數百米半山腰、密林之中,洞口海拔1400米,全長2000米,尚未進行勘探開發。因其所屬山體巖石組成以石灰巖為主,地表水沿巖石縫隙向下滲流和溶蝕,形成溶洞。洞口直徑1.5米,底部直徑20米,洞深20米,沿洞底有因地下水發生橫向移動而天然形成的巖溶隧道,屬于比較少的暖溫帶喀斯特地貌。巖溶隧道往里蜿蜒延伸百余米,洞底有流水,沿途有石筍、石柱、石佛等奇特怪異的鐘乳石,非??捎^。南陽仙洞是公園內面積較大的溶洞,具有科研、旅游雙重價值。
位于太行洪谷片區神鉦山對面山體上,陡峭迎風巖壁上有受巖溶作用形成的穿洞景觀,是荊浩《筆法記》中所“大巖扉”所在的位置,壁立千仞、山勢挺拔,順其而行,見天然門洞,南北互通,豁然開朗。穿洞高10米、寬4米、深10米,是連接兩山之間通道。洞內常年大風,駐足洞中,可看到兩邊山體全貌,也可將此處設想為兵家必爭之關隘,體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勢之利,是一處觀景點。而站在神鉦山山道上遠觀門洞,正如一只眼睛鑲入懸崖之中,默默注視著這片連綿起伏的山體,又成一處可觀的景色。
位于太行洪谷片區豬溝旁,分為一大一小兩個天井,東側溝谷為“小天井”,西側溝谷內為“大天井”,均是流水向下溶蝕切割作用下發育的深井狀落水洞。大天井深約65米,上口直徑約20米,底部直徑約70米,天井中存在發育良好的鐘乳石壁,燈光照射下,絢麗多彩。天井作為喀斯特地貌中的非主流景觀,在我國北方較為罕見,具有科學研究的價值。
位于山辿巖片區西北部山體半山腰中,海拔1520米,橫架于兩個山體之間形成的天然石橋,橋體長度30余米,橋寬10米,距離谷底40余米,橋體一側為深達百米的陡崖,另一側為因流水沖刷和石灰巖的巖溶作用而形成的深切山谷,目前已無水流,僅存雄齊壯觀的天然石橋景觀。因橋底有幾十個大小相仿,天然形成螺旋狀地坑,相似于“佛螺髻發”,故名“望佛橋”。站在橋上朝遠處眺望,可遠眺太行洪谷內的秀美景色,過橋后朝橋體方向觀望,能看到萬丈陡崖,十分驚險。此外,此橋因特殊的地理環境,遠觀時,可使人產生橋身長度超過百米的錯覺,是一處獨特的景觀。望佛橋是山坡上因巖溶作用和外力作用發育而成的天生石橋,屬一種暖溫帶喀斯特地貌類型,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位于太行洪谷片區西北部,又名獨秀峰,峰頂海拔1600米,山峰呈現鼓狀,是公園內的最高點。山頂有唐代青蓮寺僧人為建寺廟而堆砌的石頭墻。山頂較為平整,長約7米,寬約3米。佇立其中,遠眺可觀歷山景色,層巒疊嶂;近看可將整個公園景色全收眼中,是一處不錯的觀景平臺。相傳荊浩層數次攀登至此處,觀測歷山之頂及大巖扉,從自然景色中獲得繪畫的靈感。
位于太行洪谷片區青禪寺后,海拔1200米,山體上有一高20米,長10米平臺,以其形似石鼓而得名。石鼓巖為寒武-奧陶紀石灰巖,巖體中存在發育良好的疊層狀構造,站于石鼓之上,可觀看四周山景。石鼓巖旁散落有大小十幾個石制佛龕,雖多有破壞,但依稀可感受到其做工的精良。相傳荊浩曾與高人談論書畫于此,隨后做出《筆法記》與《匡廬圖》。石鼓巖集自然景觀、人文傳說于一處,是一處較好的旅游資源。
洪谷十三潭位于太行洪谷片區洪谷之中,海拔1100米處,沿溪水形成大小潭池40余處,密集程度較為罕見。受侵蝕作用影響,潭池奇形怪狀,造型不一,因景色較為突出潭池統計為十三處,故名“十三潭”。常年水溫10℃,平均水深40厘米。瀑布最大落差4米。其中,最大的潭面積為28平方米,深10米,最小的潭面積為4平方米,深1.5米。十三潭水源主要來自于泉水和天然降水,是公園內水文景觀優美之處。其潭水四季長流,尤其夏季流量最甚,水流湍急,形成奇特的渦旋狀水流,伴隨“嘩嘩”流水聲,再加上數米內皆可感受到的陣陣清涼,使人能迅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
位于太行洪谷片區石火莊后山,海拔1100米。青禪寺又名青蓮寺,目前寺廟已廢棄,目前因缺乏保護,多有鄉民在寺中圈牛;寺東有塔亦毀,塔基仍見。光緒《沁水縣志》卷九《祠祀》記:“青蓮寺,內有欸月臺”, 欸月臺為觀月勝地?!肚咚h志》卷十一《藝文》載有七首吟詠青蓮寺的詩作。清代邑人王度《中秋青蓮寺欸月臺》詩云:“雙峰突兀三千丈,孤月圓明萬里天。人間紅塵飛不到,白云深處老僧眠?!痹某纪鯋猎谇咚鍢虼逶⒕?,板橋距洪谷不遠,王惲因有青蓮寺之游,并作有《游青蓮寺》詩。青蓮寺存有嘉靖、乾隆兩通碑刻,記青蓮寺重建于嘉靖年間,碑文中4處提到“中國”二字,此提法在古代碑文中并不多見,又提到“漢明帝”、“南北朝梁武帝”等字樣,寺廟起始建筑年代不可考。唐末因寺中僧人與朝廷作對,遭到毀滅,到明代嘉靖年間,當地人依據舊址建立起房屋,改名為“青禪寺”。寺內原有一古鐘,鐘內坐4人打牌互不挨擠,其表面花紋為1042只佛手,可惜此鐘在1941年被毀。原寺院規模很大,占地約3300平方米,僧人過百,現僅存石屋3處,寺東有13層佛塔塔基,現存遺跡占地約100平方米。青禪寺的建毀興衰史,即是歷史上當權者對佛學態度變遷史,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位于太行洪谷片區石火莊(又名實和莊或寺火莊)中,海拔1060米,占地1000平方米,為荊浩隱居之地。因石火莊附近的青蓮寺在唐代曾遭遇兵火被毀,故石火莊取意寺火之意。石火莊是荊浩《匡廬圖》近景所繪河流與草廬所在地,荊浩于此處搭建廬舍、開墾荒地。荊浩每日在此觀察神鉦山景色,對其后來作畫風格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石火莊前即洪谷河,目前仍有古人在此居住、耕種的痕跡,雖然目前荊浩故居已難尋遺跡,但佇立此處,仍可感受到先賢風采。荊浩為我國北方山水畫宗師,此處是其創作傳世《匡廬圖》及《筆法記》的場所,其靈感多得自于洪谷內景色,畫由景生,景又因畫而出名,是一處較好文化旅游之地。歷史上有諸多關于荊浩在太行洪谷隱居的記載,北宋歐陽修等人編撰的《舊唐書》卷五七《藝文志》,是比較早對荊浩的《筆法記》作了著錄:“荊浩《筆法記》一卷,浩稱洪谷子”,荊浩《筆法記》自云:“太行山有洪谷,其間數畝之田,吾常耕而食之?!爆F存康熙、嘉慶、光緒三部《沁水縣志》,雍正《澤州府志》《山西通志》也有對荊浩在太行洪谷內隱居的明確記載。
位于山辿巖片區南陽村至歷山途中,又名坡栓巖,古為沁水縣到歷山的必經之地,也是當地人與外界進行商貿交易的重要交通要道,歷史上此處有“豫陜門戶”的美譽,是兵家必爭之地。古道形成于約2000年前,目前此處仍留有古人人工修造的行路通道,高約2米,全長2公里,橫于半山腰之間,與當地山路相連,構成延綿不斷之勢。洪谷棧道是古代潞綢商貿活動的主要通道,是對古代沁水南陽地區商貿繁華的重要驗證。結合當地古桑樹、古村落以及石拱橋、古寺廟等與絲綢相關的古代文化遺存,對于潞綢商貿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碧峰聳翠”為沁水古十景之一,始建于晚唐。位于龍崗片區沁水縣城北碧峰山頂處,海拔1185米,光緒年間《沁水縣志》記載:“碧峰山,縣北三里……上有寺,因山名寺,內有千佛閣,寺東有五龍廟。廟內有泉,深可尺許,旱澇常盈,少污觸即涸,祈禳立應,名曰靈泉,故寺名亦名靈泉寺”?!”谭逅伦酝硖婆d建至民國二十年,歷時1000千余年,屢次重修,形成一組殿宇樓閣、觀亭門樓,宏偉秀麗,規模壯闊,信徒云集,遠近聞名,歷代文人墨客贊語不絕。1997年縣政府為縣城居民休閑、健身之便,重修此寺,并以此建立碧峰森林公園。經過數年的修筑與完善,使古寺廢墟變做佛園勝景,煥發勃勃生機。新建三間大雄寶殿,建筑面積300平方米,重檐斗拱,濃彩工畫,丹堊分明,金碧輝煌。大殿正中新塑三尊貼金銅佛像,兩側彩繪十八羅漢。新建東西配殿六楹,建筑面積150平方米,為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弘法道場,山門及其他設施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目前寺內靈泉仍吸引當地人每日兩次往返拜訪此地,取水祈福,是一處宗教旅游之地。
舜王廟位于石火莊旁,海拔1060米,舜王廟內存有一通嘉慶年間的《實和莊廟碑記》,記述了廟宇的興建情況。太行洪谷毗鄰歷山,歷山舜王坪是傳說中舜王耕作的地方,而太行洪谷內亦有諸多關于舜帝的傳說。舜王廟始建于嘉慶年間,現僅存殿宇1間,內有神像,占地約10平方米,規模雖小,但寺廟古樸滄桑,具有重要的歷史保護價值。
位于龍崗片區革命烈士陵園東側,建于2014年,總占地面積420畝,為沁水縣市民生態休閑的重要場所。項目整個場地形狀呈“魚”狀,魚頭即場地西部為文化紀念區,魚身及魚尾由北向南依次劃分為生態林地參與區、風景山林區、健身娛樂區。公園總體景觀布局是“一脈,兩軸,四區”?!耙幻}”是貫穿公園東西的一條主要道路動脈,其功能貫穿公園四大文化主題區,同時滿足運輸、消防等車行需求;“兩軸”是紀念軸線和文化軸線?!八膮^”分別是健身娛樂區、文化紀念區、花海群落區、風景山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