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閣位于吳山天風景區,連地下共七層的仿古樓閣式建筑,高41.6米,炫煌富麗,融合元、明殿宇建筑風格,大處著眼,細處勾勒,兼攬杭州江、山、湖、城之勝。城隍閣主頂頂端為葫蘆狀寶瓶造型;四個副頂頂端設鳳凰造型,整座樓閣仿佛一群展翅翱翔的鳳凰,又如仙山瓊閣倚天聳立,令人神往。城隍閣二層東楹柱懸明代徐渭名聯“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圖畫;十萬家煙火盡歸此處樓臺”;底層大廳南、西、北三面,倚壁設燈光櫥窗展示大型硬木彩塑《南宋杭城風情圖》,對面嵌壁青石線刻畫描繪杭州歷代名賢畫像和10個民間神話故事;三到頂層都有休閑服務設施。
城隍閣景區一期工程建筑物主要位于原城隍廟遺址高臺,以城隍閣為中心,北起東岳廟,南至十二生肖石。包括周新祠、儀門、文昌閣、戲臺、詩碑廊、碑亭、古樹平臺、吳越文化石刻廣場及迎賓軒綜合服務樓。 城隍閣景區建設,著力于發掘和展示吳山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景區入口處,豎有大型花崗巖浮雕《吳山風情圖》,作品汲取了民間木雕花版造型的長處,運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手法,
刻畫了栩栩如生的歷史場景和廟會人物。浮雕以南宋為時代背景,以城隍廟為中心,再現了古代逢年過節舉行廟會期間吳山一條街的熱鬧、繁華。從浮雕畫面上,既可以找到當年茶樓酒肆、風味小吃等等古色古香的店家,又能夠見到琴棋書畫、說書彈唱的各類藝人,還可以看到佛道神仙、測字算卦的蕓蕓眾生相。三教九流,應有盡有。 浮雕前的4根擎天柱,為廣場的裝飾物,是從古建筑斗拱形態中提煉出來的,意在展現中國古代建筑中的力與美。 在景區入口處對面的照壁上,鐫刻著“吳山大觀”四個大字,集清康熙皇帝手書字而成。這塊照壁高3米,長17米,用青石雕刻。
城隍閣為七層仿古建筑,整體造型具有南宋和元代的建筑風格,面積3789平方米,高41.6米。它通過各層的多個翹角,體現凌空飛升的氣勢,頂部設計成飛閣,象征鳳凰展翅和仙山瓊閣,從而讓有聯想起“龍飛鳳舞到錢塘”的神話傳說。
城隍閣一樓采用了江南特有的木雕、線刻和彩塑工藝美術手法,精心制作了八幅反映南宋時期杭州的風土人情、西湖民間故事和歷代與西湖有關的名人工藝品:雕塑彩繪《斗茶圖》、東陽木雕《西湖天下景》、雕塑彩繪《西湖龍舟竟渡》、立體硬木彩塑畫《南宋杭城風情圖》、青石線刻《西湖古代名人》、青石線刻《西湖民間故事》、彩金木雕《南宋宮庭大儺圖》、雕塑彩繪《南宋貨郎車》。特別是三維大型立體硬木彩塑畫《南宋杭城風情圖》,曾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秀創作設計一等獎,整件作品長31.5米,高3.65米,深2米,以杭州歷史上輝煌的南宋為時代和社會背景,對當時作為京城的臨安府也就是杭州的皇城宮闕、官署民舍、街巷河橋、店鋪瓦子、廟塔園墅以及社會各階層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動場景作了詳盡的再現和描述。觀賞《風情圖》猶如憑欄眺望一座氣象宏偉、內容豐富的中國古代名城。
不但能夠看到這座名城的街市景象,還可以從杭州“城”里看到“城”外,再從“城”外看到“城”里。山川城舍間,和風梳柳,麗日映花,車來人往,歌舞升平,一派祥和安適的江南古都春景。作品刻意表現貫通杭城南北的“天街”沿路的繁盛景象和春季里市民百姓的各種節慶風俗活動。天街兩旁商鋪林立,買賣熱鬧,街道上來來往往的人群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沿街酒樓約有近百家,茶肆、歌館難以計數。天街周圍則分布著各式商業集市,如藥市、花市、燈市、米市、柴市、魚市、珠子市……一派繁忙景象。全圖共有三千五百多個當時裝束的人物,他們個個穿戴有致,姿態萬千,有貨郎、小販、漁翁、樵夫、郎中、看相等各業人物;更有勾欄雜劇、木偶戲、相撲、雜耍、踩高蹺、舞蠻刀等賣藝人員,以及炫耀春風得意的狀元騎馬游市大出風頭的場面,真可謂是畫中有戲,戲中有畫,讓人愈看愈感到興味盎然。
城隍閣二樓用非凡的手筆,采用浙江溫州著名的甌塑工藝,布置了11幅大型壁塑,它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與吳山有關的歷史事件,人物和故事,有著名的帝王將相和才子佳人,也有發生在近代的傳奇故事楊乃武與小白菜。
三樓以上則以休閑、賞景、接待、品茗為主,曾接待了李瑞環、李嵐清、喬石等中央領導同志和國際友人。登上城隍閣憑欄遠眺,北望西子湖,波平如鏡,輕舟蕩漾;東眺市區,高樓廣廈,櫛比鱗次,繁華街市,盡收眼底;南歡錢塘江,波濤滾滾,片片帆影消失在云水之間;西覽群山,松聲竹韻,山峰沉浸在煙云霧藹之中。倘若夜登城隍閣,全城燈光閃爍,與天上的皓月繁星相爭輝,其情其景蓋徐渭“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圖畫,十萬家燈火盡歸此處樓臺”道盡。
地址:上城區吳山路3號。城隍閣景區位于杭州市中心,交通十分便利。距離火車站僅五分鐘車程,距離西湖僅三分鐘車程。 乘8、35、38、40、807路到吳山廣場站下。國道320、滬杭高速。
遠古時候,吳山和寶石山是史前海灣的兩個岬角,南北對峙,隨波浮沉。后來,平陸抬升,人民陸續遷居,來到這一帶生息繁衍,逐漸發展、形成現在的杭州城。
歷史上,吳山曾經是熱鬧喧嘩的游賞勝地,山上香市,山下集市,一年四季來到杭州進香、觀潮、游覽、娛樂、購物、辦事的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云集吳山。
20世紀以后,由于多種多樣的原因,吳山漸漸冷落、沉寂下來,雜亂的居民建筑向山上蠶食,山林土地遭到無序侵占,各式寺廟先后廢棄、消失,茶館酒肆紛紛遷往別處。
但是,青山依舊,古木森森,巖山洞泉可覓可尋,摩崖石刻大多保留了下來棗吳山大觀仍在,吳山文脈猶存。1985年新西湖十景評選時,她被冠以“吳山天風”的美譽而名列其中。
遺憾的是,吳山雖然擁有巨大的風景資源,但幾十年來卻很少營造有氣派的能與之匹配的風景旅游設施,豐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難以發揮自身應有的效益。古老的吳山,美麗的吳山,深沉的吳山,久久地盼望著,焦急地期待著。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共杭州市委和杭州市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部署下,隨著杭州城市建設的全面興盛,延安路向南延伸工程順利竣工,吳山廣場規劃、興建,吳山風景區的開發建設也提上了議事日程。
嶄新的吳山風景區建設,將不斷為杭州市增添一處融山林景色、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于一體的具有突出本地風貌和個性特色的風景游覽區,在很大程度上充實西湖風景名勝的歷史文化內涵,展現引人入勝、耐人尋味、雅俗共賞的魅力。 1998年,以城隍閣為重點的一期工程開工建造,到2000年2月竣工,向游人開放。